查看原文
其他

广州文艺百家丨铸魂的诗心 ——访著名雕塑家唐大禧

广州市文联 南国文艺 2023-04-10

唐大禧,1936年出生于广东汕头。原广州雕塑院院长,当代著名雕塑家、画家,国家一级美术师,中国美协会员暨第三、第四届理事,全国城雕指导委员会委员,中国雕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。1956年雕塑处女作《追踪》参加广东省青年美术展览获二等奖。1957年加入广东省美协。主要代表作有《欧阳海》《海的女儿》《猛士》。1984年作品《新的空间》,1989年作品《创造太阳》分别获全国六届,七届美展铜质奖。1987年作品《启明》《未来属于我》,1994年作品《文天祥》分别获首届、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奖。1996年为广州雕塑公园创作大型石雕《华夏柱》。2002年为汕头市创作大型城雕《红头船》。2007年被推选为“读者喜爱的当代岭南文化名人50家”。2009年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倡议建立的“唐大禧雕塑园”落成。

在逾半个世纪的艺术人生里,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始终秉承着“艺术必须要让老百姓看懂才有价值”的创作理念,把英雄主义的壮丽激越与浪漫色彩的诗性抒情融合在一起,精心锻造了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的经典作品。也许,他的生命本来就是为雕塑艺术而生的,澎湃的理想不因时光流逝而有丝毫变化。
唐大禧的作品与时代同行,无论是致敬英雄的《欧阳海》《猛士》《叶欣》,还是深入人心的《海的女儿》《启明》,皆成为永恒的雕塑坐标。唐大禧的创作鲜明地发扬了新中国雕塑的南方品格,为中国现代美术史成就了一个个时代范例。
“我本是一个普通的美术青年,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在艺术之路上跋涉60余年,只是因为对生活有所认知,对时代有所感悟,对艺术有所探求,得以不断在这条路上前进。”唐大禧认为,美不是抽象的,对生命的发展有利的东西,就是美,包括青春、健康、真与善
  

勤思敏学

1936年,唐大禧出生于广东汕头的一个普通家庭。父母是小学教师,抗日战乱,父母离异,唐大禧从小由祖母抚育。时值战争年代,唐大禧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艺术启蒙,经常喜欢在地上涂鸦,常常为了绘画而废寝忘食。上小学时,他是班上绘画最好的学生。由于当时条件十分艰苦,美术老师为了鼓励大家学画,每次上课前都会买几张磅纸,奖励给画得好的同学。自然,每次获纸最多的便是唐大禧。

(创作中的唐大禧)

后来,唐大禧随父亲移居香港,就读香港私立仿林中学和香港公信美术专科学校,这为他提供了一个学习美术的机会。中学期间,他参加美术培训班,受到冯国勋、钱炽昌、钱展冲等老师的影响和启蒙,开始接触素描,画石膏像,系统地学习西洋美术,《文汇报》《新晚报》也陆续刊登他的美术作品。唐大禧说,这些启蒙使他当时的思维被“点醒”而有所“悟”
1953年,唐大禧随朋友郭敬枢来到了广州,进入广州文化公园负责美术工作。当时,广州文化公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,频繁举办文化活动。唐大禧非常喜欢这份工作,常常不知疲倦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,干劲十足。他还经常参加集体创作,一次在广州举行的街头书画艺术创作展,他与老报人刘逸生合作,为刘逸生的诗创作了一幅招贴画,备受好评。

(唐大禧雕塑处女作《追踪》)

在文化公园工作期间,唐大禧完成了他的雕塑处女作《追踪》,于1956年的广东青年美展中获得二等奖,并参加了全国青年美展。崭露头角的唐大禧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,并引起了时任广东省美协主席黄新波的关注,黄新波鼓励唐大禧继续创作,认为他应该在更好的土壤成长。1957年,在黄新波的帮助下,唐大禧被吸收成为美协的成员,是当时最年轻的美协成员。随后,唐大禧的艺术创作一发不可收拾,创作激情迸发,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宣传画、壁画和门画。
1959年,唐大禧被调到广州雕塑工作室(后为广州雕塑院)任职创作员。八十年代时,他受到领导的赏识,相继担任广州雕塑工作室副主任、主任,广州雕塑院院长。直到退休,唐大禧一生中的韶光年华都在这里度过,多少默默的耕耘让唐大禧得到了磨练,也让他达到了崭新的艺术境界。尽管他没有高学历,在背景上也没有美院的派系渊源,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、在美院学习多年也未必能有的学者气质。“较之绘画,雕塑有更复杂、更坚苦和更繁重等诸多难题,更需要雕塑家的学识和毅力。唐大禧坦言。
1962年,唐大禧参加了古巴吉隆滩纪念碑征稿设计,还获得了进修学习和参观考察的机会,龙门、云冈石窟以及中原地区的古建筑、绘画、雕塑,让他升华了对艺术真谛的思考。
 

英雄情结

1963年春天,解放军某部行军经过衡山下的一条铁路时,火车笛声把运迫击炮的驮马惊得跌倒在铁轨上,班长欧阳海见此情景,立刻冲上前将马推出了铁轨。火车安然无恙,欧阳海却被火车头带出数十米而光荣牺牲。28岁的唐大禧听到事迹后感动不已,出于对英雄的敬仰,他提出要去创作讴歌欧阳海的雕塑作品。
那年夏天,唐大禧来到了湖南耒阳欧阳海生前所在部队驻地,天天和战士们在一起,听他们介绍老班长欧阳海的事迹以及牺牲经过。随着对英雄的深入了解,欧阳海为保护人民群众英勇献身的那一瞬,在唐大禧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。他根据欧阳海的遗照与战士们的讲述,在连队做了一座欧阳海胸像。做完之后,他觉得必须为胸像拍一张照片。可那时他没有相机,后来知道营部有一部有毛病的海鸥120双镜头反光相机,于是借来,就凭一把小刀之类的工具,他竟能胆大心细地拆修相机,终于可以按下快门,拍下了这张照片。

(雕塑作品《欧阳海》)

本着艺术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”的认知,唐大禧创作的《欧阳海》是如此构图:高举前蹄的驮马竭力要冲上铁轨,英雄顶住驮马,伸着左臂向疾驰而来的火车示警,马与人形成三角构图,组成力量抗衡的造型,获得了非常震撼的效果。
凭着满腔的热情,通过捏、塑、切、削的泥性表达,唐大禧创作出影响一代人的雕塑作品《欧阳海》。该作入选了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全国美展”。作家金敬迈红极一时的长篇小说《欧阳海之歌》,封面也用了雕塑《欧阳海》的照片。几个月后,中国美术馆寄来了作品收藏通知书,还说要发给唐大禧300元“收藏费”。那时,属于“高工资”的唐大禧月薪不过80元,因此“300元”不是小数目。唐大禧心生欢喜,还忍不住对别人说:“我还没有手表,300元到手后首先要去买块进口的瑞士手表。
《欧阳海》集中了唐大禧的技巧精华,在美术史上定会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著名评论家王朝闻如此评价《欧阳海》:“作品像一团火,激情燃烧,光耀时代。这件作品所透露出的英雄气概,如同一道闪电划过天际,极大地坚定人们度过艰难岁月的信心。时至今日,仍然不失为一件优秀的艺术品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当年的《欧阳海》还是石膏像,只能“高仿”成铸铜的质感。直至1996年,广州兴建雕塑公园,《欧阳海》才得以放大铸铜并置于显处,而此时,距它从泥塑中“脱胎”已相隔32个春秋。
 

时代歌者

唐大禧的作品是有灵魂的,凝固着每一个不易捕捉的动人瞬间,散发着人性之光,而他在绘画领域也颇有建树,国画《人民的苹果》就是有力的例证。
1973年,广州组织一批画家在农讲所的星火燎原馆集中创作,挑选精品参加“全国国画连环画展”。原本从事雕塑创作的唐大禧,决定画一幅国画参展。当时毛主席书中“解放军不吃苹果”的故事在他脑中涌了出来。 
在辽沈战役中,解放军战士不动老百姓的任何财物,甚至不吃老百姓送来的一个苹果。当时已有不少艺术家创作过这个题材,而唐大禧则构思了一个自己觉得更妙的细节—一个可爱的小女孩递给解放军苹果的场景。解放军战士没有接苹果,而是微笑着拍拍小女孩表示谢意,带着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。“作品创作出来以后的反响非常大,让我很意外。可能因为我在创作时画了大量的写生,很多感受是从生活中来的,画中的解放军不是生硬地拒绝苹果,而是显得贴近生活,亲切而自然。”唐大禧说。

(国画作品《人民的苹果》)

为了创作《人民的苹果》里那个给解放军送苹果的小女孩,唐大禧专门到幼儿园找小女孩画写生稿。除了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,他还有意把抬着重机枪的战士作正面描写,让人觉得别具气势。最终,《人民的苹果》获得广泛好评,还被多次出版和印刷成宣传画,但唐大禧并未捐赠给中国美术馆。让他意想不到的是,这幅作品在多年后辗转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。

(1977年,唐大禧在创作《海的女儿》)

“我生长在海边,波光帆影永远是我的梦境。”唐大禧在创作手记中写道,“几十年后,我又沿着祖国的海岸线由南到北浏览了一程,大海的风姿和船的曲线,在我的泥巴中,全转化为健硕丰腴的女性人体,这便是《海的女儿》。”无疑,《海的女儿》是唐大禧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,曾入选全军美展,获广东省美展一等奖,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。唐大禧运用优美的曲线塑造了一位头戴竹编斗笠、腰间挎着冲锋枪、面部表情坚定的渔家女儿守护海域的形象,展现了女性的形体美和青春美,鲜活地雕刻了主人公纯朴坦然的性格,给人以丰富的美丽遐想,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
1979年初,还在广州雕塑院的唐大禧被抽调到南京雨花台,为烈士做群雕。这件群雕属于集体创作,参与者除了广州雕塑院的几位雕塑家,还有来自上海和南京的雕塑家共十来人。整座群雕线条简练粗犷,9位烈士肩并肩昴首挺胸而立的垂直线,与像墙体一样的石块接缝线相互交错,增加了群雕的整体感。
那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刚结束,临近完工的一天晚上,唐大禧在广播上听到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的号召。那一夜,他辗转未眠,忽然萌生了创作的冲动。后来,他想起了“文革”中的张志新烈士。三个月之后,唐大禧完成了《猛士》,作品还有一个副题—献给为真理而斗争的人。《猛士》采用象征的手法大胆表现了当代青年对真理的执着追求,其震撼力惊天动地。正如他在《关于雕塑猛士的创作》一文中说:“我眼前出现了‘大风起兮云飞扬’的图景,脑际回旋着许许多多真正的猛士为真理前赴后继、英勇献身的形象。

 

(雕塑作品《猛士》)
《猛士》问世以后,曾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争鸣。有些观众给唐大禧来信,信中充斥着“出格”“不合国情”等词语,唐大禧自言被骂得“狗血淋头”,但也有许多观众和艺术界人士盛赞这件作品,评价它为解放思想的杰作。广州颇有影响力的文学杂志《花城》《作品》,将《猛士》刊登在封面上,《文艺报》《文汇报》进行了报道,广州本土媒体也刊登了大量有关这件作品的评论。直到1980年6月,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肯定了《猛士》,争论才告一段落。
如今,《猛士》已是广东美术馆重要标志性雕塑之一。唐大禧感慨地说,人们已褪去当年异样的眼光,心平气和地从艺术角度来欣赏这件艺术作品了。
 

登高博见

改革开放以后,唐大禧始终坚守雕塑创作,时代感是他的作品亘古不变的主题。他强调“适当的完美”,认为不能为了完美而完美,这样会影响作品的整体感。

(雕塑作品《启明》

黎明前地平线上有颗明亮的星,人们把它叫做启明星。上世纪80年代初,中国城市雕塑兴起,“中国母亲”崇高的命题,是当代艺术家创作的热点。这一时期,唐大禧把“涵大爱、怀理想、尚科学”的理念和“启明”糅合在一起,创作了雕塑《启明》作品造型以一个母亲托起孩子为形象,寓意着作者将家乡视为母亲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曾获首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奖、广州市首届文学艺术红棉奖一等奖。
八九十年代间,唐大禧新作连连,比如致敬民族英雄的《林则徐》《文天祥》,表达美好畅想的《未来属于我》《创造太阳》《托起明天》,还有为广州雕塑公园大型雕塑工程创作的《华夏柱》等。这些作品均紧扣时代脉搏,风格浑厚有力,反映人民心声,堪称雕塑艺术的精品佳作。


(雕塑作品《林则徐》)

(雕塑作品《文天祥》)


虽然在广州生活多年,但唐大禧从未忘记故乡汕头。2001年,唐大禧为汕头澄海设计制作大型城雕《红头船》。从初稿到制作模型花了三年时间才完稿,到作品施工完成,前后花了整整四年时间。屹立在澄海边的大型石雕红头船,船体雄伟,气宇轩昂,倚江望海,船头高挺,额匾上镌刻着“海不扬波”和“顺风得利”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,辉映着一派“旭日平波”的浮雕,凸现不畏艰难、拼搏进取的人文精神。高耸入云的船桅,犹如擎天大柱是船的重心,身刻有吉祥如意的图纹,顶端衬有风标,鱼贯游动,生气勃然。船内到处雕龙画凤,潮汕民俗,欣然入画。
2003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席卷神州大地,在抗击非典的“战场”上,涌现了一大批品德高尚、无私奉献的英雄模范,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就是其中一员。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得知叶欣因“非典”牺牲后,便打电话给唐大禧,建议为叶欣造一尊汉白玉雕像,安放在她殉职的医院里供后人瞻仰,唐大禧立即响应,主动提出义务创作。创作过程中,唐大禧在“形似”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提升,让雕像中的叶欣手拈一朵小花,突出美好生命的内涵。

(雕塑作品《叶欣》)

“当初没有估计到《叶欣》出来后反响这么大。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,责任感和价值观的主流都存在,当然高兴。有人说你又出名了。我说是的,我顺应了社会需要。”唐大禧表示,之所以做这个雕塑,除了发现叶欣的美,还有就是对她的行为的崇敬。


艺术常青

在“情系金陵—唐大禧雕塑展”上,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著名雕塑家钱绍武为展览题字称:“唐大禧总能找到时代审美的‘合理结合点’,这需要艺术家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对艺术语言的驾驭能力。”钱绍武把唐大禧的创作经验称为“唐大禧现象”。
唐大禧创作了许多城市雕塑,矗立于国内各大城市,唤起了人们对真诚、奉献、勇敢的尊崇与向往。他认为,优秀的城市雕塑必须要有深切的寓意,形象要传达真善美,能引发人的艺术想象。“艺术标准应该是健康的、美丽的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,要达到这个标准不容易。
2005年,年届古稀的唐大禧如愿完成了作品《壮丽诗篇》,这件巨作创作于1975年,但因当时雕塑创作的社会大环境尚未成熟,作品一直搁浅于小稿阶段。多年来,唐大禧内心一直深埋抗日情节,对抗日英雄深生敬意,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,才将小稿放大再创作。

(雕塑作品《壮丽诗篇》)

《壮丽诗篇》令人感受到抗日英雄的热血在沸腾,雄浑壮阔的阳刚之美被放大,苦难深重的民族激情在燃烧。群雕气势磅礴,构图却像千军万马在涌动,传承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。“通过这件雕塑,我要测试一下自己,我觉得自己完成得很好。”唐大禧说。
2009年,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倡议兴建的唐大禧雕塑园在广州雕塑公园落成,集中展示了唐大禧创作的多件雕塑精品。雕塑园入口处的设计就颇费心思:右边的大切面花岗石篆刻着著名学者饶宗颐教授题写的园匾,左边的大切面花岗石则镌刻着唐大禧的大拇指印。对于这个拇指印,唐大禧笑言,这源于小时候祖母对他说过的一句话:奴呀(潮州话对小孩的爱称),你十指皆脶,天生聪明,但要勤勉,才能成器。

雕塑《关汉卿》

雕塑《红线女》


70岁之后,唐大禧依然活跃在雕塑创作现场,并为之耗尽心血。他创作的《关汉卿》《杨万里》《风雨泰然——孙中山先生像》《红线女》等历史文化名人作品可圈可点。此外,他还创作了雕塑《珠江英魂》,纪念勇救落水人员而献身的英雄群体,力图将英魂永远留存于珠江之畔。

(唐大禧在创作《风雨泰然——孙中山先生像》)


雕塑《鲁迅与许广平》

雕塑《珠江英魂》


“艺术作品要抓住时代的正能量。”唐大禧说,儒家思想中的“文以载道”是他在艺术创作中的依托和信条。有思想基础、文化内涵的作品才能立得住,才有可能不断提升社会大众的审美品位,这也是艺术家的职责
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”唐大禧的住所位于广州北郊的大源艺邨,此处聚集了不少艺术家,他们常在邨里谈艺论道,颐养天年。房子都是艺术家们亲自设计的,很有特色。唐大禧给住所取了一个别致的名字:“他山石屋”,他想借《诗经》中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的典故明志,欲“借贵方一块宝地”从事艺术生涯。庭院内,壁橱中,砖墙上,随处可见造型精美的雕塑作品,弥漫着一种幽静从容的艺术气息。
几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,唐大禧都有力作问世。可以说,他是一棵艺术创作的常青树。他不刻意追求所谓“个性化”,作品讲究形式美感,兼蓄南北雕塑风格的元素,也一直是传统的、写实的。创作时,我常想人民在想些什么,想要些什么,时代需要些什么,我该怎样做才能使作品既有时代性,又能震动人心。”唐大禧总结道。

(本文刊于《广州文艺家》2019年第5期  总189期)



    文丨里翔
编辑丨创研部  果果


南国文艺精彩回顾


    广州文艺百家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